教研广场

登录

西吉县第一小学语文教研组

必须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

2021-03-04 09:18:43 发布人:马翠花 913


教师的知识结构是教师在系统专业学习和教育教学实践中经过思维加工后形成的知识体系,是教师的基本素养。新课程呼唤综合型的教师,要求教师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既要具备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主体性知识)、广博的一般性文化知识,同时又应具备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条件性知识)和丰富的实践性知识。

1.教师的主体性知识

教师的主体性知识主要是指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是教师从事某门学科教学所特有的业务知识和技能。主要包括所教学科的知识内容、学科架构、发展脉络、学科信念和学科特色等,是教师教书育人必备的业务素质,即教师从事教学的保证。教师如果缺乏学科专业知识,就犹如建造大厦少了砖、灰、沙、石子一样,教学过程也就无法有效进行。对教师而言,职业性的素质就是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以及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备的知识能力。因此,教师要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必须具备厚实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有位学者曾说:“教师要向学生释放知识的能量,首先自己要有丰富的库藏;要散布阳光到人心里,自己心中必有一轮太阳。”教师只有当具备了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的时候,才有可能成为教学过程的真正能手,否则只能照本宣科,严重影响教育教学效果,教师在学生心目中也就无威信可言了。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是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这也正说明了教师专业知识的重要性。

2.教师的一般性文化知识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人类知识进化步伐的加快,知识的总量大为增加,知识的更新周期大为缩短,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交叉、互动也愈益明显。尤其是随着课程综合化趋势的加强以及近几年新高考制度的改革,在综合考查学科能力的同时,注意考查学科之间的渗透、交叉和综合,对于教师来讲,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素养就显得尤为迫切和现实。因此,教师在力求专业知识不断爬坡、登高的同时,还必须加强本专业以外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艺术等方面的有关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基本修养的培养,有意识地实行科际整合,实现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和整体优化。否则,拘于一隅,孤立地研究和精通专业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根本不可能的。“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这也说明了,现代教师只有勤奋广泛地学习,建立起既精深又广博的知识结构,成为专博相济、一专多通、一专多能、主精辅熟的通才,教学才能博采众长,旁征博引,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产生综合效应。

3.教师的条件性知识

教师的条件性知识也就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具有的关于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即教育科学知识。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在教育这项复杂而又有规律的科学面前,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靠盲目辛苦,“时间加汗水”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教师必须由知识化向专业化转变,由知识层面上升到素质层面,也就是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较之学生更为宽泛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具备较好的教育专业的技能。不仅要知道“教什么”,而且更应懂得“怎样教”、怎样才能“教得好”。相应地也就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教育理论修养,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并且能够在工作中创造性地研究它们,运用它们,发展它们,使自己的工作建立在科学、稳定、扎实的基础之上,与时俱进。对于教师来讲,学科专业知识是教学的基本内容,教育科学知识是操作教学内容的工具。教师只有懂得了教育规律,了解学生心理特点,运用科学的方法,才能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增强其预见性和科学性,克服盲目性。切记,“第二次加工”“回炉处理”是教育工作最大的忌讳。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的中心任务是对学科做出教育学解释,把学科知识“心理学化”。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不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在教育工作中就会像在黑暗中走路一样。

4.教师的实践性知识

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所具有的关于客观现实的背景知识。这类知识主要来自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是教师鲜活经验的累积。丰富的实践性知识对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具有非同寻常的影响。从知识方面看,实践性知识的获得就是教师专业发展重要的标志。因为对于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教师来讲,最缺乏的往往不是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而是实践性知识。教师获得实践性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对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这就更要求教师要勇于实践、勤于实践、严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从而积累丰富的实践性知识,并以自身的实践性知识优化整合主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一般性文化知识,确保教师自身实现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