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广场

登录

贺兰县第一中学历史课程社区

秦末章邯军相关问题再探讨

2023-04-11 09:09 发布人:杨立波 1874

秦末章邯军相关问题再探讨

杨立波

摘  要  秦末农民起义爆发之后,声势浩大,农民起义军一度进攻到了秦朝首都咸阳近郊,秦军主力远水不解近渴,秦二世授命章邯临时组织修筑骊山陵墓和阿旁宫的刑徒奴隶为军队,击溃了威胁咸阳的周文军,并在随后与起义军的战斗中取得辉煌战绩。奴隶和刑徒秦役使,从常理上来讲会对秦朝廷有不满愤恨之心,更不会拼死为秦统治集团作战,然而章邯的刑徒军却一反常态,不仅没有倒戈反叛之事,反而屡战屡胜,直到最后降于项羽。章邯军之所以拥有强大战斗力,在于章邯的身份和个人才能、骊山奴隶和刑徒的特殊来源、秦朝自商鞅变法后包括军功爵制在内的各种制度所发挥的作用、奴隶军的组建过程以及秦朝的武库制度等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关键字 章邯 刑徒军 军功爵制 将作少府 咸阳武库

由于秦王朝无休止的征发和残酷繁重的赋税劳役,加上严苛的用法,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爆发。陈胜吴广起义之后不久就派遣周文为主将进攻关中。论才能,史载周文是陈地的“贤人”,又曾经在项燕手下担任卜占时日吉凶的官员,侍奉过春申君黄歇,可谓是精通天文地理、经历丰富,又颇有自信,“自言习兵”,所以“陈王与之将军印,西击秦”,而周文也的确是军事才能过人,“行收兵至关,车千乘,卒数十万,至戏,军焉”[1],直接进攻到了咸阳郊外的戏地,手下军队也达数十万之多,秦之首都唾手可得。慌乱的秦二世听从少府章邯的建议,赦免骊山刑徒和人奴产子,使章邯将领,抵御起义军的西进[2]。奴隶和刑徒被秦役使,从常理上来讲会对秦朝廷有不满愤恨之心,更不会拼死为秦统治集团作战,但奇怪的是,由章邯率领的这支由奴隶和刑徒组成的军队竟然数次打败了兵多将勇、斗志旺盛的周文军[3],周文最终兵败身亡。章邯军随后对山东义军的作战中屡屡得胜,竟然使掀起秦末农民起义第一波大潮的陈胜吴广军队大败,二人最后落得兵败身死的下场。那么,这支秦军究竟是由什么人构成的呢?它为何有如此强劲的战斗力呢?

就笔者所见,此前曾有三篇文章专门针对这一问题就行了探讨,分别是舒大清的《谈谈章邯手下秦军的构成》[4] 、李侃等人的《试论章邯军构成的历史变迁》[5] 以及朱绍侯的《关于秦末三十万戍守北边国防军的下落问题》[6]。除此之外,张传玺的《关于章邯军与王离军的关系问题》[7]、陈前进的《章邯刑奴之军与秦爵刍议》[8]、荀德麟的《秦汉时代刑徒从军问题初探》[9]和施丁的《谈谈章邯军与王离军》[10]等文章都对这个问题有所涉及。

前面三篇文章都对章邯军队的构成进行了细致的探讨并且形成了自己的看法。李侃等人注重于章邯军队的从始至终的动态变迁过程,认为章邯军队从开始时由骊山刑徒和人奴产子组成,由于特殊复杂的原因击败了周文的军队,其后章邯军进行了两次大的补充换血,最终成为了一支由关中子弟组成的精锐军队。 舒大清综合分析各种因素、联系各种条件,得出了“当年章邯这支秦军的组成……是由秦中子弟为主,而辅之以上两种人(指原文提到的‘骊山刑徒’和‘人奴产子’)”的结论。朱绍侯则通过对北方边防军下落问题的探究认为:“章邯发起一系列的反攻,战胜陈胜的农民军,打败了项梁最后包围了巨鹿,其中的主力军不可能是‘骊山徒,人奴产子’,应该是由北方调回带的国防军。”这三种结论都各有道理,但是对比商纣王奴隶军首战即倒戈之事,此三种结论无法解释为何由奴隶刑徒改编而成的章邯军在戏地的第一次战斗就击败了周文的军队。

一、章邯军的来源

关于章邯军的最初构成,史书记载非常清楚,即赦免骊山徒而成,那么骊山徒究竟是什么人呢?

史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馀万人”[11]、“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丽山”[12],由此可知秦始皇修建骊山陵墓和阿房宫动用了大约七十万的劳力。关于骊山劳役人员的组成,有学者依据骊山工程的技术性以及秦朝其它的赋役制度指出:“修建秦陵的七十余万劳动力,主要来源是刑徒,其次是贫苦农民、官私奴脾和少量的军功地主,以及工匠等其他各种身份的人。[13]”骊山的劳役人员是一支由刑徒、奴隶、服劳役的农民和工匠构成的混合队伍。但是,章邯在向秦二世献言时说:“盗已至,众强,发近县不及矣。骊山徒多,请赦之”,二世纳其所言“大赦天下”,既然是“赦”而非“发”,那么章邯所言“骊山徒”必定大部分是有罪的刑徒,依其所言“徒多”可知刑徒数量必定非常巨大。

在冷兵器时代获取武器是比较容易的,产生反抗行为的成本要远远小于热兵器时代,秦末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就撼动了秦王朝的统治就是明证。刑徒们在骊山服劳役时,由于建筑陵墓和宫殿的需要,必定会有大量金属制的劳动工具以及各种材质的建筑材料,骊山刑徒并不缺乏反抗的武器和准武器。从刑徒军的战绩来看,骊山刑徒具有十分强大的战斗力,这种战斗力并不是被赦免以后突然迸发的,而是一直都存在。

秦朝刑徒和奴隶的地位是非常低下的。2000年,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在西安北郊一处施工工地的发掘中发现了7座秦代刑徒墓,“这次发掘的 7座刑徒墓位于秦都咸阳渭河南岸宫殿区遗址以东约2000米处……,7座墓中……共发掘出31具尸骨, 这些尸骨……可以看出大都是扔进墓坑去的。清理中还发现, 31具尸骨中有的头部被击打过,有的没有脚趾,有的腓骨骨折,有的身首异处,显系被杀戮后埋葬,有的俯身作挣扎状,显系活埋,个别的手、足、颈还戴有铁制刑具。”[14]从这些考古发现看,刑徒们的劳役生活非常艰辛困苦,往往生命都得不到保障,这意味着刑徒们对当政者必定孕育着强烈的不满和反抗情绪。

当周文军进攻到咸阳近郊时,秦二世无兵可用,不得已赦免刑徒和“人奴产子”为军抵抗起义军,可知骊山工地的看守力量并不是一支数量众多、战力强劲的军队,否则秦二世就不会放着这样一支军队不用而去赦免刑徒了。

那么,刑徒和奴隶们数量众多,战斗力强劲,武器又容易获得,看守力量又不是很强大,又遭受秦王廷的残酷奴役甚至没有生命保障,他们为什么没有大规模的载于史册的反抗行动呢?为什么没有在起义军兵临城下之时对秦王朝反戈一击呢?为什么反而又在正压秦末农民起义的战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呢?合理的解释是:骊山刑徒和奴隶中来源于关中地区土生土长的秦人很可能占据了大多数。

司马迁说明了刑徒的来源是“天下徙送”,由“及并天下”可知大规模的迁徙刑徒是在秦国完成统一之后,可以判断“穿治骊山”和修建阿房宫的刑徒是来自于整个秦帝国的,考古发现对上述结论证亦有佐证[15]。但是,需要强调的是,这些刑徒中来源于秦关中故地的必定占到了大多数。秦朝奉行法家思想,实行严刑酷法,轻罪重典、财产奴隶和连坐制度使秦朝“赭衣塞路,囹圄成市”[16],统治者“繁刑严诛,吏治深刻,赏罚不当,赋敛无度”[17],由此产生的奴隶刑徒数量不在少数。在法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秦国,一切国家大事莫不是以实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他们所需要的是对外在现实世界的探求和自身物质利益的索取,所关心的莫过于生产、作战、庆赏、爵禄等与自身物资利益利害攸关的事情”[18],因此,在交通不发达的秦朝,秦王廷使用刑徒和奴隶很可能会遵循就近的原则,不会将旧秦关中产生的大量刑徒奴隶送往他处,而是会就近发配到骊山工地。这是导致骊山刑徒中秦人占到多数的重要原因。

正因为骊山刑徒中秦人居多,畏于严峻的刑罚,所以秦人沦为刑徒或者奴隶而不反抗。而骊山刑徒中不敢反抗秦人占了大多数,导致占少数的来自于六国的刑徒不敢起事,所以即便骊山刑徒人数众多、武器易得、看守脆弱,刑徒们也没有大规模的可以载于史册的反抗行为。

二、章邯军的战斗力

    章邯在得到秦二世允许之后,将骊山刑徒改变成军,这支军队战斗力异常强大,史载这支军队先“击破周章军而走,遂杀章曹阳”,而后“杀陈胜城父,破项梁定陶,灭魏咎临济”[19],取得了辉煌战绩。为何刑徒改编的军队有这样强大的战斗力呢?

首先,刑徒军的战斗力来源于商鞅变法所产生的影响。秦自商鞅变法以后,法令深入人心。史载秦孝公去世之后,太子欲诛杀商鞅,“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20]由此可以看出此时秦国百姓已经对秦法熟知异常,甚至到了“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21]的地步,后来商鞅虽然被处死,但是“商鞅虽死,秦卒行其法”,商鞅的这一套法律制度一直被沿用,直到秦灭亡。纵观整个秦末农民起义历程,秦帝国有叛民而无叛吏,山东之民尽叛而关中之民无叛,也正是这种法入人心的体现,这恰好也是骊山刑徒不反抗的一个原因。

商鞅变法的重要内容是设立了军功爵制。军功爵制把战争中的杀敌数同爵位挂钩,爵位的又同物质待遇和政治地位挂钩,普通人不仅可以通过战争杀敌来赢得生活水平和政治地位的提高,还可以通过杀敌获爵来获得自己或者亲人的赎免,不仅可以赎免刑罚,还可以从奴隶赎免为自由身。正因为这些与百姓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制度深入人心,在从秦孝公到秦始皇这段时间里,秦国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如同虎狼的军队,并凭借这支军队完成了统一。章邯的刑徒军之所以拥有强悍的战斗力,也正是得益于秦人对秦法以及军功爵制的深切认同和理解,这其中军功爵制的激励作用尤为明显。

其次,秦人素有尚武好战的传统。秦国产生于西陲之地,秦祖先本以畜牧为主业,因为周天子牧马而得爵位,立国之初即与少数民族为邻,秦国的强大经历了几代人的努力,这其中就包括为争夺土地、人口等资源与周围少数民族进行的残酷厮杀,“在残酷战争中立国的秦人, 濡染了戎狄民族强悍、尚勇、好利的性格特征。”[22]史书中关于秦人好于私斗的记载也正说明了秦国民间民风的剽悍,可以说,秦军后来被称为“虎狼之军”,与秦国立国以后的尚武习武传统不无关系,而这种尚武习武传统也是刑徒军战斗力强大的一个原因。

商鞅变法以后,秦国为了强大军事力量,不仅极力推行军功爵制,也十分注重后备武装的建立。“令民为什伍”,把国中人口按照伍什的办法编制起来, “入使民属于农,出使民壹于战”[23],平时为民,战时为兵,更有甚者,“四境之内, 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24],女子到了年龄也要编入军籍。同时,秦朝实行轮戍制度,史载“民年二十三……一给郡县一月而更谓更卒,复给中都一岁为正卒,复屯边一岁为戍卒”[25],青壮年定期在不同地方服兵役,这就“形成了国民联动、农战一体的举国战体,……,在某种意义上,秦国已整体变为平时生产、战时全动的战争机器。[26]”这种举国的耕战合一体制使得秦国每个人都有着出色的军事素养,这种军事素养不仅指作为士兵最基础的个人搏击能力,更有只有接受长期训练才能养成的服从命令、团队合作的意识。这种军事素养在即使沦为奴隶或者变为刑徒之后仍旧存在,并不会因为身份的改变而改变。秦的这种近似野蛮的全民皆兵的制度成为了章邯军强大战斗力的另一项重要保证。

除此之外,统治者施加“恩惠”带来的激励作用也不可忽视。秦汉一直就有使用赦免刑徒为军的惯例,如汉武帝在第一次在征伐大宛失败后“赦囚徒扞寇盗,发恶少年及边骑,岁余而出敦煌六万人[27]”,赦免刑徒为军再征大宛就是一例。重刑使平民沦为奴隶或者刑徒,又用军功爵制或者类似大赦等手段对刑徒加以利用或者安抚,这是国家统治集团经常使用的手段,汉朝实行严刑酷法但皇帝又经常性地大赦就是如此[28],先是利用严刑酷法制造大量刑狱使百姓屈从于自己的统治不敢反抗,又利用一次次的大赦施加“恩惠”到百姓头上。不可否认的是,在君权神授、王权至上的时代,皇帝偶尔的“恩惠”对普通百姓还是会发挥一定的激励作用,章邯的刑徒军能够保持强劲战斗力与秦二世的赦免令亦是有一定关系。

最后,章邯军的强大战斗力同样建立在秦帝国精锐的武器装备基础之上。章邯向秦二世献策时提到“授兵以击之”,请秦二世准允发给他们兵器,在刑徒军组建时,这支军队必然得到了武器。依据考古学家对秦都城咸阳和秦朝武库制度的研究[29],有理由相信章邯进攻周文之前以咸阳武库中精锐兵器装备了由秦人为主的刑徒军,而后凭借着秦人多年以来在耕战中形成的军事素养,在戏地迅速击败了装备不精的周文军,扭转了战局,这也是章邯军此后不断获胜的重要原因。

三、章邯的身份及其个人才能

章邯出现在《史记》中的次数非常频繁,对秦末的局势影响颇大,但是太史公却没有为之作传,令人大惑不解。

1、章邯的职位

首先,我们看一下章邯的身份问题。章邯的首次出场是以少府的身份,少府在秦朝是九卿之一,职责是征收山泽池以及关税市租以供应皇室开支,可以说是皇帝的大管家。但令人疑惑的是,章邯所任少府之职应当是一个精通术数和税赋的文官,他怎么会从一个整日忙于财税的文官职位上直接转型成为一个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的呢?章邯作为替皇帝掌管私财的少府,向二世提出赦免刑徒为军是很不符合他的身份的,而后来二世竟然采纳他的建议并使他为将率军进击起义军更是不可思议。

除少府之外,秦朝还另设有“将作少府”之职,其职责是:“掌修作宗庙、路寝、宫室、陵园土木之功,并树桐梓之类,列于道侧[30]”,据此可知,将作少府是掌管皇家宫室陵墓基建工作的职位。从文献来看,章邯是骊山秦始皇陵的直接负责人,也就是骊山刑徒的直接管理者。如果章邯担任的是将作少府的话,这一切就可以解释通了。那么,《史记》中所载章邯所任少府之职是不是就是将作少府呢?

秦汉时官名常有简写,如治粟内史常省作内史,同时,《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载梧侯:“以军匠从起郏,入汉,后为少府,作长乐、未央宫,筑长安城,先就,功侯,五百户。”[31]梧候初封于汉初高后时期,此时其作长乐宫未央宫的职事来看,属于宫中营作,故而此处少府应为将作少府,太史公这样处理就是对将作少府的简写。而将作少府改名为将作大匠是在景帝六年,“将作大匠”亦有省作“大匠”之例,如《后汉书•魏霸传》载:“永元十六年,征拜将作大匠。……霸抚循而已,初不切责,而反劳之曰:‘令诸卿被辱,大匠过也。’吏皆怀恩,力作倍功。”[32]故而,我认为,《史记》中所载章邯所任之职实为将作少府而非少府,太史公此处记为“少府”乃是对“将作少府”的简写。

将作少府不属于三公九卿,在秦朝官制中官秩不是特别高,章邯不满足于这样一个整日同土木打交道的职位,当周文兵锋直指咸阳秦二世手慌脚乱时,他趁机向秦二世提出了赦免刑徒为军的建议,秦二世批准了他的建议之后顺理成章以刑徒原来的管理者章邯为新组建刑徒军的统帅亦在情理之中。章邯能够成为秦军主将,自然是因为其自身的个人能力。秦二世胡亥继位之后,任用奸佞,大肆诛杀秦始皇时代留下的功臣宿将,史载先后被杀的就有李斯、蒙恬蒙毅兄弟、将军冯劫等人。当周文军逼近咸阳之时,“二世大惊”,秦朝廷无人可用,武将中较为善战的王离尚在北方戍守匈奴,而此时身为将作少府的章邯则见机行事,向秦二世建议使用骊山刑徒,在对镇压起义军的战斗中立下了大功。后来当秦廷不再信任他时,又转身投向项羽,被封为庸王。由此可见,章邯绝不是一个只知兵戈之事的赳赳武夫,更是一个深谙政治、懂得钻营、善于投机的人。如此有心机的人,在向秦二世建议赦免刑徒奴隶为军之前,必定已经考量到了这样做的风险,商纣王的前车之鉴他应该不会不知道,然而他依旧这样做,可能正如前述:这些刑徒大部分是秦人,且极具战斗力,章邯对此情况是非常了解的。

2、对刑徒的筛选

章邯所任将做少府之职是分管匠作,正是骊山刑徒的直接管理者,因此他非常了解他手下的这批人,因为刑徒中占大多数的来自于旧秦之地的刑徒已经在秦帝国长期亦兵亦农的军事体制下成就了非凡的军事素质,章邯清楚地知道自己所掌控的不仅是几十万参与骊山陵墓建造的劳役人员,更是一支孕藏着强大战斗力的准军队,因此当周文军兵锋到达咸阳近郊时,他看准时机,劝说胡亥赦免刑徒从军,这其中体现出的是他对这些人的了解以及对自己军事才华充分的自信。而且,可以合理推测,在获得秦二世赦免刑徒许可之后与周文军首战之前这段时间,章邯对刑徒进行了筛选,剔除了来自于六国的刑徒,只保留下了部分身强体健、来自于旧秦的刑徒。为什么要这样推测呢?

从人数上来讲,按照司马迁的记载,骊山和阿房宫服役者数量先后达七十万,然而后来章邯投降项羽之后,所剩不过二十万余,即使有中途战斗的折耗,但是后来又有其它军队的补充。事实上,冷兵器时代的大兵团作战中,基于通信的不畅以及后勤补给的困难,因为部分损失而全军崩溃的例子很多,前有长平之战因为主将赵括阵亡而四十万赵军失去斗志全部降秦,后有淝水之战因为前锋符融战败而苻坚伐晋的九十万军队全线崩溃。如果刑徒全部充军的话,不可能在几次战胜的情况下损失达到五十万,否则即使章邯军事指挥能力过人,也不可能已经在损失五十万人的情况下持续作战直到投降,庞大的军队也不可能在损失五十万人的情况下还能维持战斗序列而不崩溃。

从章邯来讲,他既然敢建议赦免刑徒为军又成为了刑徒军将领,面对山东义军,为求必胜必然剔除其中不属于秦人的六国人,因为六国刑徒本就人心不一、斗志不齐,一旦战败必定是一溃千里。更何况章邯投降项羽之后,“秦吏卒多窃言曰:‘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33],可见降卒的父母妻子都在关中。如果是六国刑徒皆从军,不可能战至最后剩下的二十万皆是关中人,这种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故而在戏之战前,章邯必定对骊山庞大的刑徒进行了挑选,从中选出了来自旧秦故地的具有优秀战斗素质的刑徒,组成了军队。

四、章邯军的补充

章邯军不是从一而终由刑徒构成,而是不断得到补充的,其成分也在发生着变化。

1、五万“材士”的始末

史载:“四月,二世还至咸阳,……,尽征其材士五万人为屯卫咸阳”[34],“材士”是指精锐的勇士,故有“韩材士、赵百金、魏武卒、齐技击、秦锐士”之说,可知秦二世派遣了一支数量为五万人的精锐军队戍卫咸阳,同时“史记”载“二世益遣长史司马欣、董翳佐章邯击盗”[35],胡亥有没有可能派遣司马欣董翳带领这五万人支援章邯呢?

在巨鹿大战之后,刘邦率军从武关攻进关中,秦帝国最后的最高统治者子婴出降刘邦,值得关注的是,子婴并不是无条件投降,而是有条件投降。“刘邦当时急于先项羽入关称王, 所以在快到达咸阳之时,主动向秦王子婴进行约降”[36],而“约降活动是敌对双方达成的有条件的投降许可协议”,因此刘邦的约降活动“实际上是一种给予秦王子婴一定优惠条件的招降活动,……这一约降活动实际上是一种有条件的投降活动”[37][16],在此之前刘邦已经攻入关中,根据后来鸿门宴的情况,刘邦此时手下已经差不多啸聚了快十万人的兵马[38],而此时秦军主力已经在巨鹿大战之后投降项羽,攻克咸阳、灭亡秦朝只不过是时间问题。但是为了与项羽争夺时间、抢先夺得灭亡秦王朝的功劳,刘邦才对秦王子婴进行了招降,这充分说明子婴手中还控制着一支精锐的武装,这支武装虽然不能力挽狂澜扭转秦王朝的败势,但却是刘邦在短时间内武力灭秦的障碍,故而刘邦不得已采用招降的方式终结秦王朝,而这支精锐的武装可能就是胡亥征调的五万“材士”。

秦二世胡亥的继位得益于篡改诏书,从继位程序上讲胡亥的继位是非法的,这使得他有强烈的不安全感,他继位以后残酷屠戮兄弟姐妹、诛杀功臣宿将就是证明;而在秦始皇时代,首都咸阳必定驻有卫戍部队,胡亥以自己所征调的五万“材士”代替原本的首都戍卫军队,也正是他这种强烈的不安全感的体现,在此情况下,胡亥是不会将这支自己所信任的军队轻易交出去的。除此之外,史载赵高阴谋杀害秦二世时“使郎中令为内应”[39],郎中令是九卿之一,掌握皇家禁卫,此时郎中令俱已与赵高为伍,表明赵高已经控制了首都咸阳的卫戍军队,对于对自己专权起到保障的武装,赵高也是不可能轻易派遣出去的。因此,司马欣董翳率领这五万材士支援章邯的可能性很小,而这支军队在胡亥被赵高杀害后归于继位的子婴,最后成为了子婴同刘邦讨价还价的资本。

2、其他秦军的补充

可以肯定的是,章邯军在出函谷关之后,是得到了秦军的补充的,在定陶击破项梁之前,史载“秦果悉起兵益章邯”[40][1]卷7,60,支援章邯的军队可能是由咸阳附近征发的。当周文军兵逼咸阳时,章邯对秦二世说:“盗已至,众强,今发近县不及矣”,由这句话可以判断当时咸阳附近是有可以征发的后备军队的,而史载司马欣董翳“佐”章邯是在渑池之役周文被杀之后,这期间已经过去了两三个月,秦廷完全有时间在咸阳近县征发农民、商贾等从军,然后交由司马欣董翳率领支援章邯。同时,依据前辈学者们的论证,秦帝国的北方军团的南下也给予了章邯一定的支援,这也是中后期章邯军队取得胜利的一个原因。

五、结语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认为章邯军从始至终都是一支由奴隶和刑徒为主的军队,其战斗力强劲的原因就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军队来源来看,初期,刑徒军主要来自于经过筛选后的旧秦关中地区产生的刑徒和奴隶,而后期则得到了新征发军队和北方戍守长城秦军的补充支援。

其次,刑徒军拥有出色的战斗力还取决于众多因素的影响。来源于旧秦关中故地的骊山刑徒由于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形成的整套的兵农合一的军事制度而拥有出色的军事素质和战斗素养,后又因为秦国的严刑峻法沦为奴隶变为刑徒,一旦获得赦免机会,加上秦军功爵制的对其的鼓励和帝王赦免令产生的激励作用,这些旧秦刑徒即可迅速武装成一支强大的军队。骊山徒刑和奴隶改编成军以后,又装备了秦首都咸阳武库中的精锐兵器,对起义军造成了武器装备上的优势。

    再次,章邯拥有及其出众的军事指挥才能。与义军的多次战斗表明,正是在章邯这样一位军事才华出众将军的带领和指挥下,刑徒军才会取得一系列的战斗胜利。

总之,章邯军的胜利因素中一部分具有相当大的偶然性,但更重要是,偶然因素背后却是秦国长期的成长之中各历史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与秦国的漫长的历史密不可分,正是因为这几个因素的共同作用,章邯由奴隶刑徒构成的军队才有了不可思议的战斗力。所以,章邯奴隶军的胜利不是偶然导致的,而是一种特定历史环境的必然结果。


 

【主要参考文献】

[1]董平均.从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看军功爵制对秦人社会生活的影响[J].人文杂志.2006(03).

[2]舒大清.谈谈章邯手下秦军的构成[J].湖北社会科学,2004(04).

[3]朱绍侯.关于秦末三十万戍守北边国防军的下落问题[J].史学月刊,1958(04).

[4]胡留元.骊山刑徒辨析[J].人文杂志,1983(04). 

[5]杨永林.西安北郊首次发掘出秦刑徒墓[N].光明日报,2000-8-29.

[6]王耀海.商鞅变法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12.

[7]阎盛国,张新军.秦汉“约降”考论[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8(02).

[8]李侃,姜英辉,褚红轩.试论章邯军构成的历史变迁[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

[9]张传玺.关于章邯军与王离军的关系问题[J].史学月刊,1958(11).

[10]陕西省考古队.秦始皇陵西侧赵背户村秦刑徒墓[J].文物,1982(03).

[11]施丁.谈谈章邯军与王离军[J].史学月刊,2001(03).

[12]徐龙国.秦代武库初探[J].考古与文物,2009(03).

[13]熊梅.军功爵制与秦军战斗精神的培育[J].滨州学院学报,2009(04).

[14]朱绍侯.商鞅变法与秦国早期军功爵制[J].零陵学院学报,2004(09).

[15]陈前进.章邯刑奴之军与秦爵刍议[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01).

[16]朱绍侯.秦军功爵制简论[J].河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06).

[17]史淑.历史上的秦军谜团[N].西部时报,2004-04-07.

[18]周思佟.浅谈军功爵制的激励作用[J].黑龙江史志,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