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广场

登录

永宁中学化学教研组

华师大崔允漷:课标新风向,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有这6大方法……

2023-12-07 20:55 发布人:吴英 126

杜威讲“教之于学就如同卖之于买”,意思是别人没买走,就不能说卖了。在教育中同理,学生没有学会,老师也不能说教过了。因此,教学一定要有目标,而且目标的主语必须是学生。

 
新课标20多年了,但现在老师们的教案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我曾看过一所学校的28份教学设计,还是具有标杆性、示范性的教案,但看完后,说实话我很失望,问题很明显:
 
第一,  教学设计没有目标。我讲过,没有目标的教学设计,就等于盲目逛街。


第二,  目标叙写类似如下:

_______让学生……
______引导学生……
______激发学生……
______提高学生……
______培养学生……
 
主语全是老师,这是错误的。新课程后,目标必须是学生,不能是老师。
 
第三,目标写好后,还写重难点,这是20世纪的事情,20世纪的教学目的论是一笔糊涂账,教案上一定要写重难点,没有重难点,一堂课怎么教就搞不清楚。但现在的教学设计中要写目标,即教师通过什么样的过程与方法,把重难点解决到何种程度。至少有三分之二学生能达成的程度是什么?也就是说,目标写对的情况下,再写重难点就是多此一举。
 
此外,新课程下的新教案,格式也必须是新的。
 
但现在有的教案的格式却是这样的:
 
语文教案1:目标—内容—任务情境—设计说明—学习活动—课后作业
语文教案2:导入-活动1-活动2-活动3-小结
数学教案1:目标-重难点-设计与说明(引入-刻画-运用-小结-结语-作业)
数学教案2:内容解析-学情-目标解析-策略分析-教学过程(情境引入-建立模型-合作探究-巩固拓展-整理小结-作业)
英语教案:设计思路-目标-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
 
这样的教案格式,一点共性都没有,医生开处方,至少有国家标准,但我们这么多人写教案,一点标准都没有。为什么老师的工资没有医生高,原因或许就在这里,我们没有标准!
 
因此我想回答两个问题: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怎么做?
 

图片

何为学科核心素养?
 
1)定位。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教育在全国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中的独特贡献。
 
2)性质。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三维目标的整合与提升。

3)内涵。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本学科学习之后而逐步形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学科核心素养不是指学科的素养,是指学生的素养,学生学了这门学科之后留下了什么东西。
 
什么是核心?核心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表示很关键、很重要;二是指共同素养不是学科专家的素养,而是公民共同的素养,也就是学科核心素养。
 
4)意义。

让课堂教学目标对标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减少“两张皮”现象。
 
第一个意义就是让老师明白每一堂课如何与国家的育人目标、国家理想、中国梦挂钩。

为什么会出现“两张皮”现象?因为我们对素质教育产生了很多误解:第一个误解在于,认为素质教育就是活动课,而语数外政史地要高考的,不能搞素质教育。第二个误解在于,只有在上公开课时搞素质教育,而关起门来,日常教学就回到老样子。
 
发展素质教育:从理念到现实;从活动到学科;从课堂到课程;从先天+后天到后天……
 
素质和素养是有差异的,素质既包括先天的,又包括后天的。而素养是后天习得的、逐步养成的。以体育课为例,体育课不能把学生身高当作目标,因为身高主要取决于遗传基因和摄入的营养,这是身体素质。而体育课培养了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生活习惯和体育品德,这才是素养。
 
明白了“学科之家”,不然,改革就是离家出走,如语文生活化。
 
学科核心素养就是学科的“家”。如果我们连学科是什么都没弄清楚就贸然做变革,那样无异于“离家出走”。如语文生活化导致整个学科定位尴尬。

课程标准最大的突破就是让每个学科都找到了“家”。任何变革都是为了更好地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让教师把自己的故事讲得专业,如从忙于“教语文”到明白“为什么教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能够帮助老师把自己的故事讲得专业。

举个例子,假如我作为学生家长,去问语文老师:“我儿子对语文不感兴趣,可不可以不学?”语文老师回答说语文是国家必修课,大家都要学,你儿子也必须要学。假如去问数学老师,数学老师也告诉我这个答案,那么语文和数学的学科特色就完全消失了。而学科核心素养就可以避免这种状况。语文老师可以回答:“语文能给学生提供四个素养,这四个素养你儿子需不需要?”数学老师说:“数学可以提供六个素养,如果不学数学,这六个素养一定会欠缺。”这样既能准确地解决家长的问题,又能让老师把自己的故事讲得专业。
 
“三维目标”十五年实践之后所提炼出来的课程目标的“中国话语”
 
学科核心素养是在三维目标基础上的升级。举一个生活化的例子——双基。50年代时我们都没钱,那时候只能剃头,后来改革开放了,大家开始有钱了,就把剃头变为理发。到了21 世纪,理发又升级成了美容美发。从剃头到理发再到美发,是我们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理,学科育人目标的升级也能体现出我们对目标的认识越来越科学准确。如果用“0”代表书,用“1”代表学生,那么双基便是“0.3”,三维目标就是“0.5”,学科核心素养就是“0.7”。



图片


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变革

 
将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到教学变革中,具体要怎样做?下面我来分享6个方法。
 
1.  建立学科素养目标体系
 
首先要超越学科内容知识体系。举例来说,物理老师一般都是物理系毕业的,而在物理系毕业只能说明这个人是学物理的。与物理老师的区别在于,学物理的人只知道物理这个学科的内容,而物理老师知道物理学科素养目标体系,我们正是要建立这样一个体系。
 
其次,从教育目的,到学科课程标准,再到课堂教学目标,建立一致性的目标体系。

图片

这张图告诉我们两件事情:第一,让教师明白我们在帮国家育人。第二,教师的教学一定要设立目标,目标必须要依据课标,把学科核心素养落地。例如,国家课标对教学勾股定理的要求是:探索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并运用它解决潜在的实际问题。教师要做的就是把国家课标转化为课堂目标,分成三到五条写出来,并且做到至少2/3的学生能够达成这个目标。
 
关键技术在于教师要学会课程标准分解(具体化)和叙写。
 
图片

2.  把深度学习设计出来
 

  • 教学专业首先体现在设计上;设计决定实施。

 

  • 指向素养的学习必须是深度的学习,即高认知、高投入、情境介入的主动学习;有意义的学习;具身学习;累积学习;反思学习。


深度有多种定义,其中有几个关键点:
 
第一,高认知。高认知的起点就是理解。
第二,高投入。高投入就是要做到情绪情感的投入。
第三,真实情境的介入。
第四,反思。知识、技能、能力、素养等。首先要前进,其次就是要反思,这样才能做到深度学习。
 

  • 教学方案是教师开给学生的学习处方,让学生明白去哪里、怎么去、怎么知道已经到那里了,而不是告诉别人“我”要做什么。


教了不等于学了,学了不等于学会了。教师不能只关注教,而是要关注学生怎么学会、有没有学会。我们现在的教案包括三步:第一步目标;第二步重难点;第三步教学过程。而教学过程的主语大多数都是老师,写的内容是老师怎么教。这让我想起医生写处方,医生从来不会在处方里写自己要做什么,而是写患者需要做什么。老师写教案也是同样的道理,教学过程的主语要从自己转变为学生。这是我认为教案所需的变革。

图片
 
3.  采用大单元备课 


我这里讲的单元不是知识结构和内容单位,而是学习单位、课程单位。一个单元就是完整的学习故事,是一个微课程。以房子为例,区分于水泥、钢筋、门仓这类内容单位,单元指的是整个房子。我们以前最大的问题就是整天忙着搬水泥钢筋,但是最后不会造房子。这种琐碎化、知识点化的教育导致老师和学生都很辛苦,最后形成高分低能、有分无德的局面,这就是我们教育的现状。所以老师的站位要从知识点转向单元,关注学科核心素养。大单元成为了课时和学期之间承上启下的平台,这就是大单元设计。
 
单元设计的六要素:
 
1) 名称与课时:你为何要学此单元?名称是任务、项目还是大观念,一个单元要包含几个课时。

2)单元目标:期望你学会什么?

3)评价任务:你何以知道学会了?

4)学习过程:你需要怎样学习?评价任务写好之后再来设计学习经历、学习经验。把深度学习设计出来。

5)作业与检测:你真的学会了吗?

6)学后反思:你会管理自己的学习吗?重要的就是反思。从某种程度讲,素养是一种推论,是要靠学生自己悟出来的,而不是直接拿来教的。素养能够展现出学习主体的能动性,而这一主体性就建立在反思上。
 
下面来讲大单元设计的整个过程


第一,怎么确定大单元。根据课标、教材和学生,设计出单元。
第二,一个单元怎么设计。
第三,一个单元包括多课时,分课时怎么设计。
然后,每一个单元必须要考虑真实情境、真实任务。单元是微课程,一定要加强反思,老师要思考怎么给学生提供反思支架。

图片

这是新的高中地理必修一。11条内容标准可以设计成6个单元,单元中最多需要8课时,最少的2课时。

图片

这是高中生物必修一,需要解决两个大观念,每个大观念分解成六个观念,每个观念就是一个单元,以此来设计课程。
 
4.  变“教材内容”为“教学内容”
 
“用教材教”的前提是清晰的目标。简单地讲,“用教材教”就是把教材内容变成教学内容。教材内容即专家编的教科书的内容教学内容即与目标匹配的内容。

举个例子,一个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老师教朗读,写的目标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确实是按照课标没错,可是他并不知道后面第三、四、五学段,一直到高中的课标都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因此要明确每一堂后主要解决的问题、重点是什么。一二年级,重点要解决的是正确朗读。再想下去,读准这堂课最难读的几个字的字音。这就是把“教材内容”变成了“教学内容”。不仅小学老师,高中语老师也是这样。高中语文老师写目标基本上只有两条:第一条是整体感知文本,第二条是人物形象分析。并没有按照小说、戏剧等文体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教材处理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
 
内容重组:一是从学科核心素养出发,像教材专家一样思考,建构学习单元系列;二是从单元的目标出发,重组教材内容知识点,建构单元方案。以一个学习单元为单位,整合知识、目标、情境、活动、任务、问题、学习方式等,为学生和教师教学开处方。
 
那么要如何处理呢?简单地讲,通过“三化”来解决“三有”的问题。

1)知识条件化:从何而来?补充背景知识。——有趣
怎么让我们的教学内容变得有趣?要知识条件化,不要总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要通过条件化让知识变得有趣。

2)知识情境化:到哪里去?创设真实情境。——有用
创建真实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
 
3)知识结构化:体现本质,便于记忆与迁移;学校课程不是信息。——有意义

为什么要从知识点走向单元?就是既要建立有结构的知识体系,又接近学科本质。学校课程是有力量的知识,它化信息为知识,化知识为智慧,化智慧为德性。这便是结构化的价值。
 
5.  探索学科典型的学习方式
 
我们2001年提出自主合作探究,但是专家没有说清楚自主合作探究和具体学科相融合,所以导致课堂教学出现了问题。我曾到到广州听了一堂课:初中历史民族融合。这位老师设计的三条教学目标和探究没有关系,却给学生安排了五项探究活动,下课后我问这位老师为什么要安排探究活动。这位老师觉得很奇怪:你们研究出了自主合作探究,所以我今天才上了探究课。
 
这就是目标和手段不匹配:为探究而探究,为合作而合作,为讨论而讨论。
 
而这一次的高中课堂改革在这方面做了比较大的努力——
 
语文:任务驱动的语文活动(语言运用+言语文本);18个任务群
思想政治:辨析学习(议中学);政治活动
历史:史料实证
地理:用着地的方式雪地里——地理实践
体育:专项运动
通用技术:做中学,学中做
信息技术:项目学习;设计学习
 
拿体育课来讲,我们学了12年体育,最后只有两个结果:一是想要运动却拿不出手;二是把年轻人的运动兴趣都搞没了,反而在退休后重拾体育兴趣。
 
我们现在的体育课学习内容是:第一,整天考铅球、标枪,女生一开始就怕。第二,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学起跑撞线、起跑冲刺,把十几亿人都当苏炳添,所以孩子们才会失去运动兴趣。因此这次高中课堂改革就在体育课上实行专项运动。
 
6.  实施教-学-评一致的教学
 

  • 没有评价,就没有课程;教与学如卖与买。

  • 每个教师都是质量监测员,既要学会教学,又要学会评价。

但遗憾的是,从老师的培养到培训,都没有人讲评价的重要性,只是告知怎么教,这是我们最大的问题。